Runhang Shu

阅读、思考、写作

Runhang / 2022-01-16


博士期间要大量的、广泛的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思想能和上个世纪的圣贤碰撞产生火花;我喜欢把这些思想的种子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想某一天回望自己的心路历程,一方面是写作巩固了我的思维体系,从而使我在公开场合的表达清晰准确。随着已知半径的扩大,未知的挑战会倍增。光越明亮,四周的黑暗就越深。

华大基因尹烨说他一年读200本书,每本书做好笔记后,是越读越薄。我想加州的生活是轻松快乐的,我能否放弃这丰饶的人间快乐温床,博览群书,一心追求学问?

杰克·伦敦说花费太多时间在延长生命本身是不值得的。试问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力是否成正比?“The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 - Jack London

这篇文章始写于2022年元旦时期,我下定决心要把握好博士时光,因为加州这边的大多博士仿佛是个自由职业者,我可以中午12点大步走进实验室,也可以暑假暂停导师的课题,去大药厂或者生物科技公司实习,同时指导着一两个刻苦耐劳的本科生(有pre-med,有想继续从事科研的,有想当临床技术员的),在租车平台turo上做做兼职,这样的生活是过于的自由了,有时候仿佛忘了自己是一名学生。我整天的去阅读、思考、至于大量的科研体力活我们通常是做一次,只要成功了,就很久不做新的实验,大把时间在阅读和思考,因为创新是个脑力活而不是体力活。我不知道一天在实验室泡在实验室12个小时的博士要怎么去创新,怎么去做人类未知且意义重大的实验。这个实验在一开始被设计的时候,就因为想的清清楚楚,到底有没有人做过,我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么,这样的生活比起每天重复一些没意义的实验其实更加困难,因为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指导的本科生足够的自由,多思考,后行动,这样的一种风格我起初非常不能适应,我甚至会因为某一天不去实验室而感到内疚,但是其实这才是把博士生当预备教授去培养的一种良好机制。“少管理比多管理要管得更广,更长远”。2023年,已经过去一半,多亏了这种自由学术的风气,我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有时间去读了近36本书,这在我的人生历程里还是第一次这么密集的去大量阅读。我能感受到在阅读期间,人的大脑是一直处于高度充电状态,与人谈话的过程中,这些日积月累的“电”像洪水猛兽一样喷涌而出,正所谓文思泉涌。类似于在每天去健身房一个小时,那段时间整个人都觉得硬朗了不少。目前来看,我需要提升的是阅读速度,因为一年30本,我这剩余的人生也就能吸收不到2000本书,不到一个Gigabyte的存量。记得有人说,我们大脑的潜能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的知识,贪婪的我,万万不可接受自己临终前只能探索这个丰富多彩美丽世界的冰山一角,毕竟我们现存的资料太多太多了。那么,既然这样,我必须要精选书籍。与其买20本书,然后失落的发现其中15本都是自己不爱的书,那为什么从源头开始多花点时间找自己有把握会喜欢的书呢?如何精选书籍?这其实是和提升阅读速度相辅相成的,我必须在前5-10年里,迅速提高到一周一本书,才能反复的、大量的在书籍中获得作者参考的书籍来源,经过大脑迅速的筛选,有时候一本书你其实已经在无数本书的自然段里遇到过了无数次。等你初次遇见她,打开她时,就仿佛遇到了老朋友一样,知识再一次从原著中巩固。从此以后,我再读到任何这个领域的书,很多知识就融会贯通了。总而言之,从书中找书。豆瓣评分可以参考,但学识到了一定程度,它已经不再服从大众的口味。